|
脱硫消泡剂工艺流程和原理发表时间:2025-04-11 11:13 脱硫消泡剂工艺流程和原理 一、工艺流程 前期准备 试验测试:在使用脱硫消泡剂前,需进行小试或中试,以确定其适用性及最佳添加量。 设备检查:确保脱硫系统(如吸收塔、循环泵、喷嘴等)运行正常,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泡沫问题。 添加方式 投加点:通常将消泡剂添加至脱硫系统的工艺补给水地坑、循环液罐或吸收塔内。 投加量:根据试验结果确定,一般添加量为浆液量的0.01%—0.07‰(具体量与烟气量、煤质成分、二氧化硫含量等因素相关)。 投加频率:初次投加时采用一次性冲击式投加,之后每隔24小时分次投加,或根据泡沫生成情况调整。 稀释与搅拌 稀释:为确保加药准确性,消泡剂可用发泡液或自来水稀释5—10倍后添加,稀释液建议在6小时内使用。 搅拌:使用前需温和搅拌,避免剧烈搅拌导致消泡剂失效。 连续或间歇投加 连续投加:在连续运行的工艺中,可用泵将消泡剂连续加入起泡体系。 间歇投加:在间歇运行的工艺中,可一次性加入消泡剂。 二、作用原理 降低表面张力 消泡剂中的表面活性剂(如有机硅、聚醚类)能够降低液体表面张力,使泡沫膜壁变薄,内部压力失衡,导致泡沫破裂。 破坏泡沫稳定性 消泡剂分子渗透至泡沫内部,破坏膜壁的弹性结构,使泡沫失去稳定性,加速破裂。 渗透与分散作用 消泡剂迅速渗透到泡沫内部,通过分散作用破坏泡沫结构,使泡沫迅速消失。 抑制泡沫再生 消泡剂中的某些成分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薄膜,阻止气体继续进入液体形成新泡沫,从而抑制泡沫的再生。 三、应用效果 提升脱硫效率 消除泡沫可增加气液接触面积,促进二氧化硫的吸收,提高脱硫效率。 保护设备 减少泡沫对设备的冲击和腐蚀,降低设备故障率。 改善工艺稳定性 防止泡沫引发的液位虚高、溢流等问题,保障系统稳定运行。 环保效益 通过优化脱硫过程,减少污染物排放,符合环保要求。 四、注意事项 添加量控制 过量添加可能导致消泡剂残留,影响脱硫副产物品质;添加量不足则消泡效果不佳。 均匀分散 确保消泡剂在浆液中均匀分散,避免局部浓度过高或过低。 定期监测 通过在线监测设备实时监控泡沫状态,及时调整消泡剂添加量。 选择合适类型 根据脱硫工艺(如石灰石-石膏法、氨法等)选择匹配的消泡剂类型。 五、技术指标 外观:白色乳状液 消泡度:≥93% 比重(25℃):1.0 储存条件:阴凉、避风处,密闭保存 脱硫消泡剂通过降低表面张力、破坏泡沫稳定性、渗透与分散以及抑制泡沫再生等机制,显著提升脱硫效率、保护设备、改善工艺稳定性,并具有环保和经济性优势。合理使用消泡剂是确保脱硫系统高效、稳定运行的关键。 上一篇脱硫消泡剂理化指标
|